上游芯片卖爆,下游利润微薄,厂商困在了千亿美元的可穿戴市场

浏览: 来源:电子发烧友网 时间:2021-06-19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随着中国开始不断向老龄化社会迈进,加上新冠疫情让消费者对于自身健康更加重视,掌握自身身体健康数据,预防疾病、调整身体状态成为当下许多人关注的重点。作为可以贴身佩戴,时刻监测自身状态的可穿戴设备,备受市场的瞩目。

健康可穿戴设备测量方式多心率传感更接近真实值

作为健康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于消费者而言,重要的功能显然是能够实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态。纵览市场中的相关产品,可以发现大多数智能可穿戴设备都是从几个维度来监测用户的身体状况,如温度、心率、血压、血氧等。

成都维客昕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波在接受电子发烧友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18-2019年时,搭载心率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发展较为平缓。

但在2020年前后,开始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心率、血氧、温度等检测功能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标配,疫情也刺激了市场的发展。

不过在这些健康检测功能之中,心率相对而言是最准确的。深圳市大通高科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杨慧表示,想要得到准确的人体健康数据,必须要真正的监测到人体本身。

图片26

深圳市大通高科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杨慧

比如睡眠检测,在入睡时翻身或乱动就算浅睡眠,而不动了则是深睡眠,如果起来走动则算是中断睡眠,完全是通过算法来设定的。

如果要检测到准备的睡眠数据,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心电芯片与脑电芯片一同检测人体的睡眠情况,通过实实在在的测量来得出准确的结果。

但目前许多可穿戴设备中并不具备这种条件,因此可以看到许多温度、血压等检测数据,大多数是通过算法计算得出,并非测量所得。

相比之下,心率传感器所测得的数据较为准确,可以通过检测肌肉电信号,或者监测震动情况,可以容易得出心率的数据。

针对心率检测主要有两种技术,一个是基于生物电势检测法的心电信号检测即ECG功能,另一个是基于光电式检测法的脉搏波检测法即PPG心率功能,不过在可穿戴市场中普遍采用的都是PPG。

对此,李波认为,ECG如果在手表上应用只能做主动式测量,需要用户操作才行,无法做到被动测量。

而PPG可以被动测量,因此尽管PPG测量是可能遇到信号不准确、信号丢失等缺陷,但两者在被动与主动上的区别,让PPG在市场中占有压倒性优势。

心率检测得到的结果,可以帮助人体更好的进行运动、休整、疗养等行为。并且在这个市场中,杨慧认为前景巨大,几乎所有厂商都还处在萌芽的阶段,并未真正成熟,未来的老龄化市场、慢性病管理、户外运动等场景,都可以应用到这些技术。

心率芯片销量旺盛终端厂商寻找出路

尽管目前来看,暂时无法量产一款准确检测人体各项健康指标的可穿戴设备,但可以通过算法模型来不断优化检测的数值,让其接近真实的检测结果。

作为心率传感器生产商的维客昕微感受到今年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李波表示,如今的压力更多来源于芯片加工,目前晶圆代工厂产能趋紧,对于产品供应并非那么及时,而在市场需求上,则较为火爆。

但相比芯片厂的火热而言,终端厂商的情况却并不是那么乐观。杨慧透露到,尽管今年以来智能可穿戴产品出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利润上有了明显下滑。

一个产品做出来,可能连10%的毛利都没有,这导致企业也没有太多的钱投入研发。而想要将可穿戴设备做到医疗级应用,切实对用户有帮助,就必须结合人工智能以及数据库来为用户进行服务。

另一方面,用户只是将这种产品作为电子消费类的装饰品,大多数产品只有计步与心率是准确的,使用这种产品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如一些手环产品,而较为准确监测健康数据的可穿戴设备又太贵,这导致市场上的量一直起不来。

核心问题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没有服务平台,让用户没有使用场景,只能作为一个装饰品。

图片27

各类可穿戴设备|Simon摄

想要做好智能穿戴设备,就必须软硬件结合,但一方面技术与数据库需要积累,另一方面硬件制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即便软硬件都生产出来,以及服务平台也搭建好了,还需要有一个落地场景。

比如检测到用户身体健康有恙,及时反馈,就有服务人员在线联系,或者APP提醒,包括后期上门诊断、家庭护理等功能进行配套。但这些后期服务需要付费,但消费者是否愿意支付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这些场景都需要资本来推动,全国目前有3亿老年人左右,如果要建设一个云端健康管理呼叫服务中心平台,那么按照一个员工服务1000位用户来算,就需要30万员工,加上还需要行政人员去协助这些服务人员,总共可以创造60万的就业岗位。显然,这又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标准缺失,如今的可穿戴产品不过是电子保健品

为何说如今的健康可穿戴产品仍处于萌芽阶段,主要因为检测的数据可能并不准确,即便是相对准确的心率传感器,也需要采用ECG才能更准确的显示自身当前的情况。

除了被动与主动的方式导致市场更多选择PPG方式以外,ECG需要获得药监局认证获得医疗许可才能使用,这在一方面也阻碍了ECG的发展。

李波认为,除了ECG需要获得医疗认证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可穿戴设备中心率传感器只是为用户展示了单纯的心电图或者心率数字而已。

尽管更加准确,但PPG也可以展示这些数据,准确度可以通过数据模型进行修正,因此主要是看市场是否能够接受。

同时,许多健康可穿戴设备所检测出来的数据,基本只作为参考,而不能被直接使用。除了大多数检测数据可能不是很准确以外,另一个原因在于智能穿戴至今为止并未有一个国际标准,也没有一个国家标准。

没有标准,就无法判断什么是好还是不好,这需要由国家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共同来进行牵头制定。

除了暂时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以外,医疗认证也是一个阻碍。杨慧表示,此前大通高科做出了一款医疗器械产品,但并没有去做CFDA认证,主要原因是CFDA认证需要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再加上其他提交资料的时间,可能需要两年才能完成认证。

而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而言,研发便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加上近两年的认证时间,可能等产品生产出来,已经面临淘汰了。

这也导致大多数厂商只将可穿戴设备当做消费电子产品,所有测量的数据只作为参考使用,而不是作为医疗数据,并且也没有哪家医院会承认消费类可穿戴设备的检测结果,从厂商角度而言,做这种产品对企业而言并没有太多好处。

图片28

各厂商发布的手表产品健康功能集成情况

当然,并非完全没有厂商尝试去做,如OPPO发布的WatchECG版为国内首家获得权威医疗机构认证的智能手表,同时苹果发布的iWatch,其中心电图ECG检测功能已获得美国FDA认证。

近期苹果向美国专利厅提交了“太赫兹无采血血糖测量技术”的专利申请,预计今年的iWatch新品将集成血糖检测功能。

但目前来看,大多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健康功能仅作为参考使用,类似于保健产品,主要作用不过是提醒功能。

并且智能穿戴设备,尤其是智能手表的空间限制了健康检测功能的发挥,如果要实现真正准确检测健康数值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于芯片、元器件、电池续航等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慧认为,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

小结

在社会不断向老龄化迈进的当下,人们对于健康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与相对的是,健康检测类的可穿戴设备所检测的数据大多只能用作参考,仅有心率、计步等几个数据相对准确。医疗级产品大多较为昂贵,而低端可穿戴设备被用户作为装饰品。

想要突破,只能上下游携手,让大数据、服务平台、硬件有机结合,带给消费者切实的使用场景,让这个千亿美元市场爆发出真正的光芒。